一位自學同學與道德經的故事

故事的起源:

那一年是勇士隊打破公牛隊的單一賽季勝場數的紀錄年

勇士隊帶著史無前例的73勝在總冠軍賽狹路相逢騎士隊,在接近絕對優勢的3:1情況下,大家都預期著勇士即將在2015-2016賽季,獲得NBA總冠軍,而如同常聽到「球是圓的」,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騎士隊就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況下,連追三場,贏下當年NBA總冠軍。

如同球賽帶給人的驚奇,這一年我也遇到一個很特別的學生。

學生媽媽跟我說,因為在學校不適應,希望我能在平日白天安排個三天,每天2小時教導她的孩子學校課程。言下之意就是不再去學校上課,而是轉為在家自學。

第一次看到這個孩子,外表有點駝背,看起來不夠有自信,然後眼神飄移、相對無神,沒有問他問題的話,基本上他不會主動開話題,臉上幾乎也沒有多餘的表情,給人冷漠的感覺。

除了上課的安排,這位同學的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平常都宅在家,然後一直玩線上遊戲,甚至熬夜不睡覺,希望我下課後,也可以帶他去運動,當然也會額外算費用給我。」

而開頭提到的NBA籃球賽

即使在過了7年的此刻,依然印象深刻,就是因為當時早上下課後,會跟他一起看球賽,然後下午或是假日,跟他還有約我的其他學生或是朋友,一起去打籃球。這大概是離開高中時代後,打籃球最多的一年。

看著場上揮灑汗水,還能笑著偶爾嘴著幾句垃圾話,和幾個月前剛認識他時,他給我的感覺,簡直判若兩人。

剛開始和這位同學上課的時候,常常接到媽媽的「請假訊息」,可能因為昨晚沒睡好或是心情不美麗,就請假沒有上課。

因為這個學生有玩英雄聯盟,因此在我空閒的時候,有時會跟這位同學一起打LOL,也因此互加了彼此的帳號好友,所以每當他要請假的時候,我都會查看他的對戰紀錄,基本上前一晚都是熬夜打電動。

一開始這位同學請假,我沒有跟家長討論太多

直到每周都會固定請個1~2次,讓我覺得太過頻繁。於是跟同學媽媽聊天,才知道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的帶頭霸凌,因此排斥去學校上課。

我曾跟這位孩子在一對一深度談話時,他告訴我:「晚上會睡不著覺,很容易想東想西。」

同時,在陪伴這位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告訴我,心理醫師曾經告訴他們:「他們的孩子內心的壓力跟想從高樓跳下來的人程度差不多。」

焦急的父母除了尋求正規醫療以外,其他各種偏方也都會去嘗試,像是「吸氫氣」或是吃各種「保健食品」亦或是「求神拜佛」。

曾經有位讀經老師跟我分享過

有人利用陪伴孩子讀誦「道德經」,幫助有憂鬱傾向的孩子,慢慢回到生活正軌。於是,有了相關的資訊,除了持續尋求正規醫療之外,一邊抱著「死馬當活馬醫」,另一邊也想親眼看到,閱讀「經典」能夠對孩子的生命和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跟家長和孩子溝通後,提出可以在每次上課時,從一起讀「道德經」5分鐘開始,然後慢慢增加讀經的時間。

同時,有中醫師分享適度的運動,活絡氣血,也能讓憂慮的狀況好轉。

我想這可能跟運動過後,體內分泌腦內啡,讓人感到快樂有關。

把話題拉回來,為什麼會想利用跟孩子一起讀誦「道德經」,來減緩憂慮的情況,不只是因為聽到別的老師分享,而是我曾經讀過很多遍「道德經」,而讀完之後帶給我的感受,讓我想嘗試這樣的方法。

道德經一共五千餘字

輕鬆讀誦一次大約花費25分鐘,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聽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道德經開頭的內容,而多少透過學習國、高中國文,能明白道家思想,也就是老莊思想,大致就是「清靜無為。」

那麼,如果問我是在道德經的哪些部分,找到方法能減輕自己心中的壓力?

我想我第一印象會從道德經的第十六章跟大家分享。

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這裡我一樣引用傅佩榮教授,在他的著作《究竟真實 傅佩榮談老子》的引言其中一段,來跟大家分享「致虛極、守靜篤」的可能意義。

在書中引言的第三點裡提到:老子的方法就是「致虛極,守靜篤」──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確實

「虛」是指排除各種感官的欲望,「靜」是指人不要有什麼行動,既能虛又能靜,虛就空,空了之後就顯出它的光明。

《老子》並非完全都在談論抽象、玄妙的觀念,它也談體驗「道」之後能產生很好的效果,以便做為今人的嚮往。

《老子》五千言裡面沒有一個「你」,跟「你」沒什麼好說的,「我」是悟「道」的人,而「你」沒有悟「道」,言語根本不通,無法溝通。

因此,《老子》一書,等於是有個極有智慧的人,體驗到什麼是最後的真實(稱為「道」),體驗之後感覺一切都非常自然,非常愉快,擺脫了世上諸多的紛擾,擺脫所有的後遺症,讓天下都歸於愉快的狀態。

這份愉快,來之於「道」,又回歸於「道」。

同時,我很好奇在網路上是否有關於道德經和憂鬱症的相關資訊

因此,我以「道德經+憂鬱症」作為搜尋關鍵字,搜尋到這一篇文章《老子「虛靜」觀對解消壓力之啟示》,作為有興趣或需求的讀者,額外的補充文章。

回應大眾對於讀經常有的一個問題:

單純讀誦不解經,不明白其中內容會對人有幫助嗎?

我在這篇文章《學習經典中,我找到什麼?》曾經分享過古人分享過的方法:「讀經千遍,其義自見」。

關於這一點,分享淨空法師所提出的觀點讓大家參考

在我自身的經驗中,讀經的習慣養成從我大約大學畢業,也就是23歲的時候開始。

因此,很難在不懂某些內容的情況下,一直反覆讀誦經典,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買很多翻譯本、或是搜尋網路上的資料,想要參考大家的解釋。

我認為看別人分享的注釋,不是不行,但要有一定比例「留白」!什麼是「留白」?大略知道相關意思,但留下一些疑問。

等待未來的自己,遇到更多事情、經歷更多人生體驗,增加生命厚度之時,也許會在某個當下,明白某句古聖先賢想要分享的意思,這些是透過彼此生命的映照,而悟得的感觸。

因此,基於上述的原因,我想要帶著這位孩子透過讀誦道德經,在心靈漸漸平靜之時,能有什麼不一樣的體悟或想法出現在「意識」裡。

但不只是空想,必須要同時好好生活,同時觀察自己在不同時刻,自己的意識在想些什麼?

而想要時常覺察自己的「意識」,有個很好的修練方式──靜坐

記得,曾經跟老師詢問過

關於靜坐的內容,我問:「常聽到靜坐的人會去思索白骨觀、不淨觀等,尋求讓自己心靈平靜,那為什麼靜坐後,還是很容易讓自己處於煩悶的情緒中呢?」註1

老師回答我:「修行者,是透過持續的修為,證得這些「觀」,而一般人只是用聽說來想像這些「觀」,兩者的收穫和成果當然不一樣。」

我永遠記得那年夏天最後一場NBA球賽

勇士隊的Curry在終場前的三分球沒有投進,而騎士隊的Kyrie Irving單打Curry,高難度三分球成功命中,就此奠定勝基。

而那位同學,七年後,依然活耀在我的ig現實動態中,如果一個曾經被專業醫師評估過心理壓力逼近想自我了結的人們。

那麼,當年我所嘗試的所有陪伴和減輕他壓力所採取的方法,應該或多或少有點成效吧!

這段歲月的經歷,也讓我們彼此都更加提升。

而中間因為疫情三年斷聯的我們,在不久前的歲月,我主動發給他訊息,上面是這樣寫的:

「這周六下午,老地方打球,有空嗎?」

 

註1:對於靜坐的基礎,和本文所提到的白骨觀、不淨觀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參考《因是子靜坐法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