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唉呦 他都讀完了耶
【五個關鍵問題,設計出屬於你自己的複習計劃】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經驗?
模擬考考爛了,就跟自己說:
「沒關係啦,我還沒讀到那裡,下次一定會更好。」
結果一路拖到學測前一天,
還是「還沒讀到那裡」,
最後只能硬著頭皮上考場。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用五個問題,
帶你設計出屬於你自己的複習計劃,
而不只是照抄別人的讀書計畫。
一、怎麼知道我的複習有效?
最直覺的方法,就是看成績。
特別是模擬考成績或是寫題本的成績,
但很多同學會說:
「模擬考沒考好,是因為我還沒讀到那裡啦!」
現實是,這樣說的同學,
到了學測前也常常「還沒讀到那裡」。
所以我的建議是:
把每一次模擬考的範圍,
當成你的複習截止日。
舉例來說:
十月底的模考數學範圍是 1 到 3 冊,
那你就必須在考前至少複習完這三冊。
模考不是拿來敷衍自己的,
而是拿來檢查進度的。
如果你願意把模考當成一個個里程碑,
就會更清楚知道,
自己的複習方式到底有沒有效。
銜接思考:知道怎麼檢查進度了,那接下來——該從哪裡開始?
二、我該從哪裡開始?
複習要從哪裡開始準備,
取決於你的目標是什麼。
你是只想考上國立大學?
還是有特定心儀的科系?
做法很比想像中簡單:
1️⃣ 查 115 學測、分科測驗的採計科目與標準。
2️⃣ 看 111~114 年的採計科目、錄取分數與英聽採計。
這樣你就能知道,
自己要準備到什麼程度,
才有機會錄取。
接著再看自己還剩多少時間:
半年?100 天?還是一個月
時間不同,策略就要完全不同。
所以第一步,不是要你打開課本,
而是先搞清楚——你要去哪裡。
三、遇到卡題或不會的單元怎麼辦?
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卡在一題數學題,
一算就是一個小時,
還是沒有結果,
整個晚上就空轉在那。
這時候,我建議你:
先去翻該章節的歷屆試題,
看看這個觀念是不是常考。
如果不是常考的,就先放掉,
或讀到六成理解程度就好;
如果是常考的,可以先跳過,
等複習一輪後再回頭補。
記住:
複習不是挑戰全世界最難的題目,
而是維持你的步調。
比起卡在一題鑽牛角尖,
更重要的是先把整本講義走完一遍。
畢竟,學測要 15 級分,
也不代表要滿分。
有時候適時放掉幾題或艱深的觀念,
反而能保住整場考試的節奏。
四、剩餘時間不夠時,要取捨什麼?
這是最現實的問題。
剩下多少時間,
就會直接決定你的複習方式。
以學測為例:
如果只剩一個月,我會建議你:
歷屆試題必寫,
至少 111~114 年要全寫完。
理解裡面的觀念和公式,
太難的就先放掉。
若模考範圍太廣,就先攻最新新增的章節,
例如十月底的模擬考,數學的部分,
就請先讀完第三冊。
短時間衝刺,
最划算的策略就是:
用一樣的時間,
換到最多的分數。
當你看到分數開始進步,
你會更有信心,
自然也更投入地去複習。
五、別人的計劃那麼完美,我跟不上怎麼辦?
這應該是最多同學的焦慮,
看到別人的計劃表排得密密麻麻,
自己卻根本無法照著做,最後信心崩潰。
這邊我也要提醒你:
計劃不是比誰的格式漂亮豐富,
而是比誰能執行到位。
別人的讀書計劃再完美,
也只對他有意義,
你硬套過來,
可能只會打亂你的讀書節奏。
所以真正有效的複習計劃,
是屬於你自己的版本:
✅ 能確實執行
✅ 能滾動式調整
✅ 能持續負擔
不要羨慕別人,
而是回頭看自己——
現在的你在哪裡?
目標在哪裡?
兩者之間差多少?
想清楚要怎麼補上這個差距,
那才是最適合你的複習計劃。
結語:
踏實走過的每一步,
才是最穩的捷徑。
與其羨慕別人的計劃,
不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在哪裡?
我要去哪裡?
我要怎麼補上差距?
因為最後能替你上考場、幫你拿分數的,
不是別人的表格,
而是你每天踏實完成複習的那雙手。
📘 延伸課程: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然複習方向很亂,
或是不知道怎麼把進度和考點連接起來,
我設計了一門學測自然線上課程,
幫你釐清考點、學會拿分技巧、建立屬於你的讀書節奏。
過去許多學長姐都有一樣的迷惘,
他們最後都在課程裡找到方向。
👉 想了解更多,可以私訊粉專/IG 諮詢。
另外,也提供一對一中學數理線上家教課程,
讓我陪你一起努力,
找到最不繞路的學習路徑。
我是 MD,希望替你的學習出點主意,
我們下篇文章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