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自我判斷是否有學會?
前言:
身為老師,我經常透過學生的表情和他們對問題的回答,
來判斷他們是否掌握了某個觀念或公式推導。
那假如自己身旁沒有老師,又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學會了,
該如何自我判斷呢?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一件事物,這表示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它。」
依據這個原則,在學完一個章節後,我們可以試著用幾句話清楚總結其內容,
如果能夠清晰明瞭地做到,那基本上算是有學會這些內容。
許多同學可能有過被請教學科問題的經驗,例如:某道物理題目要怎麼列式和計算?
我通常建議同學,只要有機會就認真講解給其他人聽。
如果你能讓對方理解,甚至對方能再用簡單的方式解釋給其他人,
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非常掌握這類題目或相關知識了。
這個過程實際上與知名的「費曼學習法」相契合。
首先,你先學會某個知識或是技能,
接著,你將這些習得的內容經過濃縮簡化,
試著讓自己可以用簡單方式講述複雜概念,最後就是分享給他人。
所以把握每個能夠講解給同學聽的機會,
看似在增加更多成績上的對手,其實獲益最多的還是自己,
因為你擁有徹底理解某項知識的機會。
如果周圍身邊沒有同學問我們問題,那我們該怎麼增加熟練度呢?
那你可以講解給自己聽,今天學會一樣東西,經過複習和融會貫通之後,
想像你是老師要把這些內容分享給台下同學,並講解讓他們聽懂,
當你真的去做這件事的時候,會發現在某些名詞解釋上,
或是觀念邏輯講解上,遇到卡頓導致講得不夠順暢,通常這些卡住的點,
就是我們還不夠熟悉的地方。
這就像很多學霸,雖然他們能解題並在考試中取得高分,
但當你請教他們試卷中的某些難題時,他們無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
只是依賴直覺或湊數字得出答案。從考試角度來看,他們拿到了分數,
但從學習的角度來說,他們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這道難題。
而同學常常有個學習誤區:
就是對於「答對」的題目,
不會再去思考,這樣就可能錯過檢視自己學習盲點的機會,非常可惜。
回到愛因斯坦所說的那句名言,每位老師在講解課程以及設計課程內容,
也要留意是否能夠將知識或概念「簡單說」,不然即便老師學識在淵博,
卻無法有效地傳遞知識給想學習的同學,真的是件非常可惜的事。
因此,我經常檢視自己在講課或解答學生問題時,
是否會出現卡頓或無法用簡單的方式清晰地傳達給學生。
要是從教學上,老師就注意到要打造學習的階梯,
讓同學能夠一步一步跟上,
學生也懂得利用費曼學習法之類的來確認自己學習的情況,
相信能夠提升學習效率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