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健身中理解基礎運算的重要性
「教過的呼吸相關姿勢你有沒有練習,
沒有的話回去要練習喔,
可以幫助你增加關節活動度,這非常重要。」
當健身教練講完這段話時,
我發現自己也成為令老師頭痛的學生了。
基本上一週還是會維持去健身房3~5天,
按照排定好的菜單練習,
唯獨健身前的暖身運動以及相關呼吸很少(根本沒有)去練習,
我想著該練的大肌群,胸、背、腿都有接續排上,
其他小肌群(例如:肩、二頭肌、三頭肌)也有搭配大肌群一起訓練,
最後也都會跑個至少半小時有氧,
這樣應該每週的訓練量都有達成吧?
這樣的情況讓我想起一些我教過的學生:
他們程度還不錯,教學後能馬上舉一反三,
甚至能迅速列出我認為複雜題目的算式。
而列完算式後,卻想用手機或計算機進行基本運算,
如果現今考試都開放使用計算機,
我認為學生這樣做就沒什麼不妥,
但目前國高中考試,還是不能使用計算機,
因此,平常在練習上偷懶就容易導致考試的時候粗心算錯。
回想起我過往學習時,
也很常在數學和物理化學等科目上,
確認算式與解答大致相同後,我常常直接跳到下一題,
然而在考試時,才發現自己其實無法真正解出那些算式。
所以我深有體會,
這正是數學老師經常提醒我們:
「數學不能只靠『看』詳解學習,
還要自己動手『算』一次,才能確認是否真的會解這題。」
如果對於加減乘除運算,
以及解方程式都非常熟練,
就會直接反映在考試成績上。
因為大部分同學常因粗心錯失得分機會;
也就是說,只要能把握會算的題目,就能有效提升成績。
只是看一堆數字在那邊運算,
真的十分枯燥乏味,
就像教練要求我在運動前要先做提升關節活動度和身體柔軟度的呼吸一樣無聊。
「無聊,但重要!」
關節活動度不夠,很多姿勢就做不出來或是肌肉行程被迫縮短,
降低訓練的有效強度,
這樣就很難在預期時間內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
一樣的道理,沒有穩定的基本運算能力,
學再多的觀念和公式,即便能夠列出式子,
最後算不出答案,還是無法拿到分數。
不過我這幾年觀察,
大考中心的閱卷老師似乎開始放寬對這類型答題的扣分,
只要能列出關鍵式子或是說明解題原因,
有時候甚至還沒算出最後答案,
都可能拿到全部分數,
這跟以前只要答案錯就全錯的時代相比,
已經寬鬆許多。
但如果我們能靠自己的運算能力拿分,
又何必冒險去賭閱卷老師的評分標準呢?
所以,學習任何事物,看似枯燥乏味的基礎練習都有其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