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經典中,我找到什麼?

從學習經典中,我找到什麼?

我是個13年分享讀經的老師

最早也跟大家一樣,認為讀這些內容,太過「八股」。而在兒童讀經分享的過程中,才第一次把刻板印象中的「四書五經」完整讀過,然而,很多內容也只止於讀過,卻無法理解文中意思。

而在讀經界流傳一種觀念「讀經千遍,其義自現。」

意思是透過一遍又一遍的讀誦,與自己日常生活的體會,會在某些時刻懂得經典裡面的內容。

這些講法讓一開始,剛接觸讀經的我不太能接受,「讀著相對生澀的文字,連大人都無法理解了;又怎麼期待小孩能夠明白。」而當反覆做著讀誦的動作,其實也沒有多想,漸漸地某些語句會在某些時刻,突然意會到語句的意思。

「半部論語治天下」宋朝宰相趙普

曾經這樣形容過論語的妙用,如果是我們平常在學習國學常識時,會這樣介紹「論語」。論語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錄對話的語錄體。

論語雖然有些名詞和內容不合時宜,但之所以能流傳千年,仍為人所讀誦,一定有其原因。

俗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

但更聰明的作法是「以他人的失敗來當作自己的成功之母。」透過別人的分享,自己可以少走冤枉路的話,那又何苦自己也要跳進去,親自品嘗苦果呢?

功利一點的角度來看

對於現在學子來說,讀經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呢?

如果硬要說,讀這些經典對於國文考試的好處,就是當考試考到相關內容的時候,別人還在推敲這些文言文的意思,你可能因為以前就背頌過,甚至早已理解相關意思。特別是問我們某段話是出自於哪裡?

或是屬於哪個流派的經典學說?例如提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有背讀過道德經的朋友,一看這兩句話就知道出自於〈老子〉,屬於老莊學說。

當然經典對於人生的啟發和影響

當然不只有幫助國文考試這種「小利」上。這樣的興懷,我曾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裡讀過: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註1)

因此,古人雖已逝去

而透過文字,穿越時空,讓不同年代的人可以產生連結,甚至也能幫助後來之人知道,並不是只有自己遇到這些遭遇,或是擁有類似的煩惱或是思考人生哲理問題。而是早在幾千年前的人們,就已經在討論並記錄這些事情。

也許是自己想要探尋古聖先賢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志向」以及帶給後世流傳千年的不朽言論。同時也期許自己能夠一邊學習之餘,也能分享這些聖賢智慧給周遭的人們以及孩子。

從2014年起,每一年都會在暑假的時候

參與21天的讀經夏令營。在夏令營中,我被分配課程教學和課程設計相關工作,以「王財貴教授」的老實讀經為核心,去編排設計21天的課程活動。今年是疫情停辦三年後,第一次恢復舉辦,我又再一次回到與孩子們一起學習的地方。三年的時間確實消逝了,而我感覺自己似乎是停留在「原點」,未曾移動過,任憑物換星移,雖說如此,「心」確實走了很長的一段路。

這三年,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事物,看了許多以前未曾看過的風景,思考了以前未曾仔細思索的事情,我發覺自己回不去了,無法在用以前不知道是「純真」還是「單純」的心,去面對營隊的生活──讀經的生活。

而當我讀誦經典感到疲累的時候

聽著身旁小孩們的讀經聲,此起彼落;抬頭望著遠方天空,從湛藍慢慢變得深邃,直到看見雨絲,聽見流水聲,一陣西北雨落後的涼風吹拂過,我深呼吸一口氣,回想起我在讀經結束後,常在佛堂靜坐。

當靜坐到能感受時間「慢」了下來,此時,周遭聲音也會大聲起來,彷彿可以聽見昆蟲爬過的聲音,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也能發覺自己的「呼吸聲」,原來非常大聲。

外面是動的,內在卻是靜的,心氣逐漸下放,肩頭也不再那麼緊繃,當千頭萬緒變成過眼雲煙,我才知道,以為自己變了,其實一點也沒變,始終在追求讓自己內心「平靜」。

孟子說過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註2)

而對於我來說,透過讀經,我想找的是自己「良善的心」、「俯仰無愧的心」、「平靜的心」。

營隊後記:

中午與大家用完午餐後,便驅車回家,剛好碰到大雨塞車,坐在副駕駛座的我,很努力讓自己不睡著,想跟駕駛聊聊天,畢竟,在國道開車,遇上下大雨又塞車,心情難免苦悶了起來。而我終究難以抵擋睡意襲來,還是沉沉睡去了。

即使如此,回到家後,第一件事還是繼續睡覺。為什麼會提這一件事情呢?因為過去十年我參與讀經營隊的經驗,就是結束後一周會非常疲累。每天都難以提振精神,也提不起勁做事,只想睡覺。

不知道是因為在營隊裡要帶小朋友讀經和相關活動,同時又要指導小朋友生活起居太過操累?

還是每天讀聖賢書,從無聊到進入心流,再到放空,太過耗費精神?

每次讀經營隊結束後的我,只想好好睡覺,睡比平常熬夜打電動後,補眠還要久很多的覺。而睡飽後,說來也奇特,身心似乎重新歸零,本來被生活考驗而漸漸被消磨殆盡的勇氣和鬥志,似乎如同被充飽的電池一樣,自己又回到充滿熱情活力面對生活工作的狀態。

也許這跟爬山很像,每次挑戰不同的山巔,過程中總是會說:「下次絕對不要再來爬山了!」而登上山頭的喜悅和成就感,會讓自己遺忘,先前所吃的苦和滴下的汗。但真的是遺忘嗎?

還是最後的收穫,遠超過付出的努力?

而這一切美好風景,可惜的是,只有曾經登上山頭過的人才得以瞥見。

 

註1: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王羲之 蘭亭集序

 

註2: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告子上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