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老師的音樂課

想起多年前剛上大學的時候

在登錄選課系統時,看到除了必修、選修以外,還有所謂的「通識課程」要選。

那時候也沒想太多,只因為高中一直很想加入熱音社,家人不同意,因此錯過玩音樂的機會。

那個時候一看到通識課程中

有一門數位音樂創作,當下我想也沒想,就果斷決定要選擇這一堂課。想把高中以前想玩音樂卻沒有機會玩音樂的心,徹底地放飛自我一番。

在課程還沒開始前,我腦海中對於課程的想像是音樂老師一步一步教我們怎麼創作音樂,寫出屬於自己的歌。說不定有一天自己能寫出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說不定。

就這樣帶著許多美好的想像畫面來到了開學

終於上到期待已久的「數位音樂創作」。一開始老師的教學方式,跟高中電腦課沒兩樣。下載專業的MIDI創作程式,然後教我們數位創作軟體的基本操作。接著播放幾首MIDI製作出來的音樂,原來可以用數位選擇超級多的樂器,這讓我感到非常興奮,原來不一定要很多人組一團,或是懂很多樂器的使用,自己就能編寫出一首歌。

不過對於這門課程美好的想像,隨著數位音樂課程一堂一堂的過去,漸漸流逝。

因為老師在上課的時候

講的專業術語對於新手極不友善,像是小節跟小節的轉換,老師說這邊要「過門」,問題是「過門」這個動作該用何種樂器?以及如何編寫樂器的演奏來達到「過門」的手法。

基本樂理就是跟我們說:「這裡每一小節要幾拍,然後幾小節?」整體的授課內容和方式就像是樂理課,但不講基本觀念,直接就跳到應用的階段,想當然爾,聽得一頭霧水。

同時老師的期末作業,是每個人要能編出一首歌曲。同時老師也說不能從網路上直接下載改編,否則當掉。

老師也明講

過去很多學長姐,都會網路搜尋,然後下載後連改都不改直接交作業,這樣的例子多到數不完,最後當然都被當掉了!所以大家常「抄的」作業,他都聽過,請大家不要挑戰他的耳朵。

在樂理基礎不夠扎實的情況下,也不懂音樂專業術語如何操作出來,要能交出老師所說有品質的作業,確實也只能「參考」網路的資料。

於是刻意點開搜尋網頁比較後面的網站,選擇歌曲也一定會跳過最前面和最後面以中間偏後半段為主,一次下載好幾首,每一首都剪一段來「拼湊」出我的期末作業歌曲!雖然最後是順利PASS,但是這堂課算是耗損完我對音樂創作的熱情,還有那顆想要創作音樂的心。

至於,對於這位音樂老師的評價,當然低到不行,心想真的是有夠衰小,才會遇到這樣的老師。這樣的緣分應該只會停留在大一吧!大二之後就沒有通識課了。

時間飛逝,很快就到了大四

看到同學為了未來在補習,當時的我並沒有想繼續升學,但是對於數學和物理,真的很有興趣。

所以特別選擇系上不需要修的「微積分」和「普通物理」來學習。

當大四物理課一開學

我.驚.呆.了

怎麼物理老師,跟當年令我「印象深刻」的數位音樂創作老師竟然是同一個!

有著之前不愉快的上課經驗,第一堂課都還沒開始,我就已經準備要退選這堂課程。

不過,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原本以為這顆會很苦澀,吃下去卻是甘苦比例剛好的黑巧克力。

在這位老師講授物理內容當下,我清楚明白,他是個「物理」老師,因為他教的物理很有趣,會讓我想要請教老師,同時用詞也不會太過艱澀難懂。天啊!

物理老師為什麼要想不開,跑去兼差教通識音樂課程,殘害對於音樂創作有熱情的人呢?「普通物理」會先將高中物理快速講過一次,接著慢慢講到大學物理才會教授到的範圍。課堂上,針對老師所提的問題,互相交流探討那種快樂,讓我慢慢忘記這位老師,曾經讓我有不佳的課程體驗。

第一次聽到「雙胞胎悖論」

就是在這堂物理課上學到的。簡單來說:假設有一對雙胞胎兄弟,目前都30歲,假如弟弟坐上光速太空船去10光年外的地方,到了之後馬上折返,回程一樣用光速飛行,等回到地球,會發現哥哥的年紀已經來到50歲,而弟弟的年齡一樣維持原本出發的年齡──30歲!

而其中原因,就是科學家根據理論發現運動中的物體,時間過得比較慢。如果能用光速移動,那麼時間的流逝也就此停住。

彷彿使用「時間暫停器」一樣!全部都停住了。

後來陸陸續續跟很多物理老師學習,讓我觀察到物理老師似乎都帶有一點浪漫主義、跟哲學思想濃厚的氣息。

這跟「物理」這門學科給人的感受非常不一樣

想像中的「物理」,有一種難得其門而入,具有一定難度,不容易學習和親近的感覺。如同本文提到的物理老師,我想也是因為喜歡音樂才會去碰觸這些比較文藝氣息,本質上跟非常講求「理性」的物理,有相當程度差異的事物。

另一個讓我覺得很有趣的教授,是台大電機系教授的李嗣涔教授,在半導體方面有相當大的貢獻,同時也曾任台大校長。註1

對於這樣的人,實在很難跟科幻或是玄學扯上關係

但是李教授在退休之後專注在身心靈領域,特別是氣功、特異功能相關領域。李教授研究孩子用手來「識字」,這種聽起來很神棍的操作,特別提到對於有「能量」的文字,經過訓練的孩子,用手識字的時候,甚至會看到奇異的景象,像是:佛、菩薩、耶穌……之類的文字。註2

物理這門學科,絕對是講求理論、實驗數據的學科,而不論是馬克士威電磁理論的統一,或是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以及提出質能互換公式,乃至後來的原子彈製造,都是理論和實驗數據必須能互相驗證,方能慢慢變成假說,最後變成學說的過程。

而過程中這些物理學家,要如何想出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呢?我想這就有賴人文素養或是哲學素養的養成了。在理性思考的框架下,加入一點想像力和個人對於世間的觀察,那些連理論發想都讓人不敢想像的理論,就有機會呈現在這個世界。

註1

註2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