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找不到符合條件的結果
  • Cart
  • Checkout
  • Tutor Login
  • Tutor 證書
  • Tutor 證書
  • 商店
  • 學員註冊
  • 我的帳號
  • 控制台
  • 範例頁面
  • 結帳
  • 講師註冊
  • 購物車
  • Home
  • 聯絡方式
  • 關於
  • Blog Feed
MENTOR MD

替你的學習出點主意,幫你的考試多點分數,為我們的腦加點投資。

  • Cart
  • Checkout
  • Tutor Login
  • Tutor 證書
  • Tutor 證書
  • 商店
  • 學員註冊
  • 我的帳號
  • 控制台
  • 範例頁面
  • 結帳
  • 講師註冊
  • 購物車
  • Home
  • 聯絡方式
  • 關於
  • Blog Feed
MENTOR MD

替你的學習出點主意,幫你的考試多點分數,為我們的腦加點投資。

首頁 未分類 113國中會考自然 從B到A的秘密 線上課程
特價
113國中會考自然 從B到A的秘密 線上課程

113國中會考自然 從B到A的秘密 線上課程

NT$6,000 原始價格:NT$6,000。NT$5,000目前價格:NT$5,000。

分類: 未分類

相關商品

  • 特價 113高職統測數學B 飛越前標的秘密

    113高職統測數學B 飛越前標的秘密

    NT$6,000 原始價格:NT$6,000。NT$5,000目前價格:NT$5,000。
    • 未分類
    加入購物車

mentormdtw

數理學習/考試技巧/自我提升/人生

學生小偉(暱稱)在考卷上看到題目的選項B,開始思考著:

「天王星藍綠色、火星紅色,究竟哪顆溫度比較高?」

最後,他毫不猶豫判斷是天王星。

因為腦海中依稀記得,

老師曾經教過表面溫度:藍色>紅色啊!

結果一檢討,他卻傻眼了。

原來這題安插的陷阱是「行星」

——行星並不像恆星一樣自己發光,

它們只是反射太陽光。(以太陽系行星為例)

天王星雖然看起來藍藍的,

但那是因為大氣中的甲烷吸收紅光,

把藍綠光散射出來;實際上它離太陽比火星更遠,

表面平均溫度只有 –200℃ 左右。

反而是火星外表雖然紅色,

但因為較靠近太陽,溫度比天王星要高。

所以,記住囉:顏色判斷表面溫度,只適合用在恆星,

行星的話,要看距離恆星遠近喔!

有發現任何錯誤,歡迎指正,謝謝。

#學測  #自然科 #天文知識 #冷知識 #解題思維 #day54
🌱 孟德爾與豌豆的祕密:

十九世紀的歐洲,一座寧靜的小鎮上,
有一位外表看似平凡的神父。
-
他名叫 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
-
白天,他是修道院裡的老師,教學生數學和自然;
晚上,他則走進修道院的花園,蹲在一株株豌豆前,
眼神專注得像在窺探宇宙的祕密。
-
那時的歐洲科學界,對「生命的遺傳」有各種猜測。
有人說性狀是父母血液混合的結果,
有人說性狀會像顏料一樣,摻在一起越混越均勻。(趨於一致)
-
但這些說法都沒有科學根據,
孟德爾並不滿意,他想要一個更精準的答案。
-

🌼 一株豌豆,種下革命:

孟德爾開始了一個看似樸素的計畫:用豌豆來實驗。
-
為什麼是豌豆?
-
因為它有明顯的對偶性狀(像是紫花 vs. 白花、圓滑vs. 皺粒),而且能自花授粉,也能人工授粉,方便控制血統。
-
他精心挑選了七種「一看就能區分」的性狀。
-
我們舉其中一個性狀例子:
他把純紫花和純白花的豌豆交配,(人工異花授粉)
得到的第一代(F1),全都是紫花。(紫花為顯性)
-
這一刻,孟德爾心裡知道
——這背後一定有一套「規律」。
-
⸻

📊 隱藏在數字裡的祕密:

當別人只是看花開花謝時,
孟德爾卻像個數學家,仔細地一株一株數。
-
他把第一代繼續交配,
結果第二代(F2)出現了紫花和白花,
而比例驚人地接近 3:1。
-
一次次的實驗,讓他發現這並不是偶然,而是規律!
-
孟德爾逐步推論出:
	•	性狀不是混合,而是由「一對因子」決定。
	•	每個因子來自父母各一個。
	•	在配子形成時,這些因子會分開,並且隨機組合。

這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分離律與獨立分配律。

⸻

🕯️ 被忽視的孤獨:

但可惜的是,在孟德爾的時代,
科學界並沒有意識到他的偉大貢獻。
-
1865 年,他把研究成果發表在一場小小的地方會議上,
並刊登在一本沒多少人看的期刊裡。
-
幾乎沒有人注意,
也沒有人理解他用數學與統計方法去研究生命的突破。
-
孟德爾晚年甚至因修道院的行政工作繁忙,
逐漸遠離了科學研究。
-
也許,他帶著「沒人懂我」的寂寞離世。

⸻

✨ 五十年後的復活:

直到 1900 年左右,
三位科學家(荷蘭的德弗里斯、德國的柯倫斯、奧地利的契馬克)在各自的研究中,不約而同地重現了孟德爾的結果。
-
這才讓世人驚覺:原來,這位默默無名的神父,
早已在半世紀前看穿了遺傳的規律!
-
從那時起,「孟德爾」這個名字,
成了遺傳學的基石之一,
他用一株株豌豆換來的數據,
最終改寫了人類對生命遺傳的理解。

⸻

🌱 結語:

如果你曾因為考題上的「分離律」「獨立分配律」,
到底是啥而感到枯燥以及煩悶。
-
不妨想著:一百多年前,有個孤單的修道士,
在夕陽下的花園裡,默默地數著一株株豌豆,
只為了找到一個真理。
-
而今天,我們在課本上背的每一個名詞,
其實都是那段「堅持與孤獨」的故事,
在即將黎明之時,
從無盡的黑夜彼端,
微透出來的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以及網路頁面,
有任何錯誤還請告知,感謝你也喜歡科普。

#孟德爾 #遺傳學 #學測自然 #生物知識 #讀書動力 #科學故事#day53
孤對電子對的判斷? 

不管是考有幾條單鍵或是幾對孤對電子,
即便你沒有把握一次就正確,
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拿分。
-
通常每個原子鍵結後要滿足八隅體
(外圍鍵結電子對bp和未鍵結電子對lp)
加總起來會有八個電子,
當然會有例外,
但學測考試基本上考通則機率還是比較高的。
-
接著,我會鎖定題目最後的問句,
像111學測這題只問N原子共有幾對孤對電子,
千萬就只算N原子就好,
不要算到其他原子的lp(孤對電子對)。
-
再者,觀察一下選項數據,
看這些答案是集中還是分散,
如果集中會相對比較難選,
只要少算或多算,就有可能錯誤;
這一題相對分散一點,
基本上把握每個原子外圍共有八個電子的角度來計算
(然後每個鍵是兩個電子),
通常就能算對。
-
以這一題選項為例,我想要問問同學:
假設你覺得你應該算得差不多,
而且你確認沒有多算,
結果你答案算出來假設是3對,
這樣你應該要選擇2對,還是4對的答案呢?
-
通常確認沒有多算,可是你算出來卻是3對,
這表示有很高機率你有少算1對的情況,
當然再三確認後,
把真正的對數算正確才是最好的!(廢話😂

#每日一題 #學測化學 #孤對電子 #題感養成 #八隅體#day52
氧化還原到底要怎麼判斷?——從蘋果變黑開始說起

同學們有沒有注意過,蘋果切開放在桌上,沒多久就變成褐色?還有鐵釘放久了,表面也會慢慢生鏽。這些都不是單純「變色」而已,其實背後藏著一個化學核心觀念:氧化還原

我們可以這樣記憶,:氧失還得(氧化失去電子,還原獲得電子)

常常在課堂上提到:

	•	氧化:失去電子(或是得到氧)。
	•	還原:得到電子(或是失去氧)。

而氧化還原的重點在於,只要有人失去電子,就一定有人得到電子,氧化和還原會成對發生。

生活裡常見的氧化還原:

	1.	蘋果變褐色
當我們看到蘋果變褐色,就會說它發生氧化,至於是什麼物質發生氧化,倒不是重點,主要是知道這是氧化的一個現象。

	2.	鐵釘生鏽

生鏽是鐵跟氧結合,當然是氧化反應。

	3.	木柴燃燒

燃燒通常表示會有物質跟氧結合,這就是常見的一種氧化反應。

-

考試怎麼判斷?

可以從三個點著手:

	1.	先看氧化數有沒有改變

	•	有人升(被氧化),有人降(被還原),這就是氧化還原。

	2.	再想想有沒有電子得失

	•	金屬跟酸反應 → 金屬通常失電子,氫得電子。
	•	電池、燃燒 → 幾乎都是氧化還原。

	3.	特別注意「不是」的情況:

	•	如果只是酸鹼中和,或是單純生成沉澱(像鹽類反應),那就不是氧化還原。

⸻

像第二張圖的學測歷屆試題

(A) 煉鐵加焦炭 → 碳把氧化鐵的氧搶走,鐵被還原 ✅

(B) 鋁粉加鹽酸 → 鋁失電子,氫得電子 ✅

(C) 蘋果切開變褐色 → 酚被氧化 ✅

(D) 硝酸銀水溶液加食鹽 → 只是生成氯化銀沉澱 ❌

(E) 銅線加熱 → 銅被氧化成氧化銅 ✅

答案就是 (D)。

⸻

小結

其實要判斷氧化還原,可以簡單三步驟判斷:

	1.	看氧化數有無改變

	2.	看電子是否發生得失

	3.	判斷是不是只是單純酸鹼中和或沉澱反應

氧失還得,成對出現,可以當成一種口訣來幫助我們判斷氧化還原。

但我個人更喜歡的一個概念是——只要有元素的生成或消耗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特別要注意的是:沒有元素生成或消耗,不一定不是氧化還原),但是這個方法,可以幫我們快速篩選答案!

#化學 #氧化還原 #高中化學 #生活中的科學 #考試技巧 #mentormd #Day51
大家都知道月球繞著地球公轉,那麼請問大家一個問題:
地球吸引月球的力量大?還是月球吸引地球的力量大呢?

學到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時,很多人可能會對這個問題產生誤解,因為答案違反直覺。

實際上,地球吸引月球和月球吸引地球的力量相等,因為它們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那麼,我們要如何判斷兩個力是否互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呢?

我通常提醒學生注意兩個名詞:如果看到A對B施加的力和B對A施加的力,並且兩個描述的名詞相同且位置相反,那麼這兩個力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舉個例子:小明的重量和小明對地球的吸引力是否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呢?

將重量拆解來看,重量是地球對小明的引力,即地球吸引小明的力量,而小明對地球的引力則是反作用力,兩者的名詞相同且位置相反,因此互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了解這個概念後,我們來看103年學測的這道自然科題目:

ABCD前四個選項都是在判斷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此我會先檢查兩個力之間的兩個名詞是否相同。

A選項:T1是懸線施加在金屬球上的力,T2是懸線施加在天花板上的力。兩個力的名詞不同,因此不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選項: W1為金屬球的重力,也就是地球吸引金屬球;W2為金屬球吸引地球的力量,由於這兩個力的名詞相同且位置相反,因此它們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係。

C選項:T1是懸線施於金屬球的力,T3是金屬球施於懸線的力,由於這兩個力的名詞相同且位置相反,因此它們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係。

D選項:T1是懸線施於金屬球的力,而W1為金屬球的重力,也就是地球吸引金屬球兩個力的名詞沒有相同,所以不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E選項:由B和C可以知道,W1=W2,T1=T3。由於金屬球靜止,合力為零。由於同一條懸線上的張力相等,因此 T1=T2。結合以上條件,可以得出 T1=T2=T3=W1=W2。

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B、C、E。

Day50
#物理 
#學測 
#作用力反作用力
台灣上次挑戰成棒一級賽事的冠亞軍,已經要追溯到32年前的巴塞隆納奧運,這意味著,從我開始看棒球到現在,我從未親眼見過中華隊再次挑戰一級賽事的冠亞軍。

如同先前提到這次的世界棒球12強徵招球員時,許多人不看好這次的陣容,我們以對韓國隊的滿貫砲奠定勝基,一路且戰且走,預賽以四勝一負的戰績晉級複賽,來到東京巨蛋。

第一場對上委內瑞拉,最終以2:0輸球的時候,雖然覺得打進冠亞軍決賽的希望渺茫,但這已經是近幾年中華隊最好的戰績了。

而Team Taiwan的永不放棄,我們先順利擊敗美國隊,同一天晚上,日本也贏了對委內瑞拉的比賽,直到昨日午場,美國隊以一分之差擊敗委內瑞拉,比較得失分率後,我們在尚未對上日本隊之前就順利晉級冠亞軍決賽。

這一切就像已經寫好的劇本,只待演員演出完畢。

就如同一顆六面都是6點的骰子,無論是實力還是運氣,我們都完美發揮,最終終止了日本棒球一級賽事的27連勝紀錄,並順利拿下本屆世界棒球12強的金牌。

這次的台灣隊在上壘時會雙手比出A的手勢,這個手勢的寓意源自德州撲克的「ALL IN」,即籌碼全壓的意思。

每一次打擊和上壘機會,我們都全力以赴、毫不保留,這樣的精神令人感動,希望每個有夢想的人就去追、去實踐吧!

恭喜中華隊,恭喜Team Taiwan,今天是個有完美ending的夜晚。

Day49

圖片取自愛爾達體育台
宇宙的星體觀察常是地球科學命題的內容之一,若按尺度大小進行比較,由大到小排列分別是:宇宙、星系群、星系、星團、恆星,通常提到某個星系,指的是位於銀河系之外的星系,而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是位於銀河系之中。

相對而言,星團或肉眼可見的恆星通常位於銀河系內,這也是判斷其與地球距離遠近的方法之一。

人類肉眼可見的最暗星等約為六等星,星等數字越大表示越暗,每相差五個星等,亮度相差約100倍。

星座也是地球科學試題中常見的名詞,指的是天空中某一範圍較為顯眼的恆星,從地球觀察,這些恆星在天區中排列出類似人類、鳥獸或器物的形態,構成星座的每顆恆星與地球的距離各不相同。

了解了上述概念後,我們來看109試辦考試的這道題目:

A 仙女座星系在銀河系之外(仙女座星系距離我們約250萬光年,而銀河系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

C 昂宿星團從古時候就一直被人類所觀測,屬於肉眼可見的星體,故在銀河系之內。

E 構成星座的各顆恆星與地球的距離通常都不一樣。

Day 48
#學測 #地科 #星星
使用顯微鏡時,除了儀器使用步驟和順序要留意,想要知道測量的物體實際大小的話,就要依靠「目鏡測微器」和「載物台測微器」的搭配使用。

因此,有些題目會用來測驗同學是否真的掌握這兩種測微器的使用方式。

今天以一題109試辦學測的自然生物試題為例,來分享這兩種測微器的使用與判斷方式。

目鏡測微器位於目鏡的兩片鏡片之間,其刻度不會因倍率增加而放大。然而,當放大倍率提高時,目鏡測微器刻度之間所代表的實際長度會隨之「縮小」。

「載物台測微器」與「目鏡測微器」不同,其刻度會隨著放大倍率而放大,但刻度之間所代表的實際長度「不會」改變。

舉例:通常載物台測微器有一段1mm的直線,被劃分為100格,故每一格大小為0.01mm(10µm),這時候不管物鏡怎麼轉換倍率,刻度會隨之放大縮小,但刻度之間真實的長度始終保持0.01mm(10µm)。

理解這些概念後,我們來看這道題目:

選項A:目鏡刻度不會隨著倍率增加而變大,但刻度之間的實際長度會隨放大倍率增加而縮小。

選項D:在視野下,載物台測微器的刻度會隨放大倍率而放大,但刻度之間的實際長度始終保持「不變」。

其餘的BCE答案為正確選項。

Day47
#目鏡測微器 
#物鏡測微器
#學測自然
克卜勒三大行星運動定律,是學測常出現的命題觀念,這邊要來介紹克卜勒第三定律,也就是行星週期和軌道半徑的關係。

利用萬有引力提供行星繞恆星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列出利用萬有引力提供行星繞恆星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可以列出萬有引力等於與週期有關的向心力的公式。

經過推導可得,當行星繞『同一顆恆星』時,每個行星的平均軌道半徑的三次方與週期平方之比為一個「定值」。

利用這個定值,可以求出兩個不同行星之間的軌道半徑和週期之間的數學關係。

舉個例子,我們已知地球繞太陽一圈的週期為一年,且其平均軌道半徑約為一億五千萬公里,若能知道一顆繞太陽運行的星體的週期,我們便能推算出其軌道半徑;反之,若已知其軌道半徑,亦可推算出該星體的週期。

使用這個公式時,基本上就是列出兩個比例式,將它們相等後解未知數,即可得到答案。

但要特別注意,克卜勒行星運動第三定律要成立,必須繞同一顆「主星」。

如果有一顆A行星繞太陽,另一顆B行星繞天狼星,那麼這兩顆是無法列出式子來求解的,在使用以及觀念判斷上,要特別注意這個條件限制。

因為克卜勒第三定律中,定值包含了所繞「主星」的質量M,若是兩顆不同恆星,其質量通常不同,因此定值也不會相等。

Day 46
#學測 
#物理 
#自然
在 Instagram 上追蹤

版權 © 2025 Mentor MD

  • →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 Facebook Messenger
  • Email
  • Custom channel MD Podcast MD Podcast
網站維護: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