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是不努力,你只是太過發散
發散:
你是不是曾有過有太多事想做,卻不知道怎麼開始?
你是否也有過同時間很多事想做,卻排不出先後順序?
就以複習為例好了。
暑假一開始,就聽到各種建議:「至少要把數學前兩冊看完」、
「要跟上模擬考的進度」、「自然科最好開始刷題」……。
看著自己每科講義空白得像是剛買的一樣,
心裡卻早已急著往考前階段衝刺,
連基本功都還沒不扎實,就想著「我是不是該大量刷題了?」
於是,我們常常進入一種狀態:
題目寫了很多,時間花了不少,卻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成績區間,怎麼也突破不了。
為什麼會這樣?
我想,這跟基礎實力不夠扎實有很大關係,
看過我影片或買過我課程的同學應該都知道,我經常強調:
真正適合大多數人的複習方式,
絕對不是翻開講義從頭看到尾,卻不寫題目;
也不是瘋狂寫題目,卻從不理解和思考觀念,
如果能在這兩個極端光譜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步調,
也許這就是最適合你的方式。
我們總是想要的太多:
希望能快速掃讀完講義,以便早點進入刷題階段;
希望每道練習題都會寫,基礎觀念卻總是丟三落四;
還想要同步練習考古題和進階題;
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樣樣碰一點,
卻樣樣都不深入和熟練。
你是否也有過同時間很多事想做,卻排不出先後順序?
不妨先暫時停下來,自我問答思考一番,
學測前,你會希望自己是什麼狀態?
假設現在時間來到明年一月中,也就是學測考前。
你希望的自己,可能是:
能擁有考到理想分數的實力
考卷能在時間內完成
國英作文能切題、文筆流暢
數學基本題都能拿分,不會粗心大意
必要時能善用尺規作圖、即便是用耗時的「土法煉鋼」也要能解出來。
但這樣的期待,
其實也會反過來壓迫和侷限「現在的我們」,
於是,進入一種更焦躁的狀態:
「我要現在就能做到這些」
「我要能看懂題目、寫出解法、懂技巧、會猜答案、能判斷難度……」
這種「通通都想要」的心態,就是一種學習上的發散。
收斂
我們該如何收斂回來自己的目標呢?
把準備流程拉直,回到讀書的本質,你可以試著記住這個節奏:
學習 → 練習 → 檢討 → 再學習
我觀察到很多學生寫完題目之後,
連對答案都沒有,更別說檢討錯題或記錄盲點,
這就像練球只去比賽,但從不觀看賽事錄影帶,
沒想過自己哪裡出錯,當然不會進步。
如何安排你的暑假進度?
如果你的目標是暑假複習完數學前兩冊,
這邊是一個具體拆解的方式:
一個月複習一冊,
一冊約四個章節 ➝ 每週一章
若某章節較簡單,可適量提前進度,
複習時不要只看書,要同步做例題練習觀念。
等到你掌握內容約 60%,就可以進入題目練習階段,
透過題目來檢驗學習成效,才是真正的考試實力建立。
檢討與再學習,是進步的關鍵
練習與檢討的階段,能把你的學習成效從 60% 提升到 80%。
而「再學習」則是補強錯題、盲點的關鍵。
錯題本不是做給老師看的,
而是幫助你掌握那些「總是錯、反覆錯」的觀念,
這些就是讓你成績持續卡關的原因之一。
錯題本可以這樣使用:
錯題旁邊寫下錯誤原因(觀念錯?粗心?看錯?)
有空時翻一翻,別讓自己一直跌倒在相同地方,
忘記的觀念馬上回頭翻講義或課本查清楚並標記,
當你這樣反覆做,學習成效就會逐漸往 90% 邁進。
至於你的天花板到哪裡,那就是看你過去的累積與臨場的發揮。
給急著進步的你:不急才會快
我知道你很急,身為老師的我比你更急,
急著希望你趕快進步,趕快突破,趕快進入準備考試的節奏。
但更重要的,是「先排出順序,一次做完一件事」。
先做,再求好,不要有完美主義!
你只要有排出計畫,然後每天確實照表操課,就會看到穩定的進展,
那種「從每天都亂槍打鳥」變成「每週一個目標、每天完成一段」的踏實感,
這會讓你越來越有信心。
發散有其重要性,
它可以幫助我們知道,
最後的自己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狀態,
才能更為從容的面對考試。
然而,收斂的過程雖然短期看不出成效,
實則是讓自己累積各種能力的重要關鍵。
但如果你什麼都想要、卻沒有排好順序,
最後只會導致樣樣碰一點、樣樣不熟練。
讀書要能專注做對的事,才不會在時間的倒數中迷失自己。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從「發散」的焦慮中走出來,「收斂」回學習的本質。
不管你是高三學測生、國三會考生,或是準備統測的同學,
都可以依這個邏輯,幫自己重新整理讀書計劃。
記得:學習、練習、檢討、再學習,然後再來一次。
每一個循環,幫助我們一步步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