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字的數學 ─ 天干與地支的交纏
八字的數學 ─ 天干和地支的交纏
就像現在習慣用西元或是民國幾年幾月幾日幾時來記錄時間,
中國古代也有一套紀錄時間的方式,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八字」。
八字包含了年、月、日、時,四個時間單位,
而每個時間單位是由天干和地支所組成。
那什麼是天干呢?
按順序排列的話,
就是大家常聽到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總數有十個。
什麼又是地支呢?
而地支就是大家在上國文課時,老師常常要我們記憶的「時辰」。
像是一天的開始就是「子時」,
也就是現在的「23:00 – 01:00」(24小時制)的時間,
然後每個「時辰」間隔為「兩個小時」,
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順序來排列。
這邊我們來練習計算地支時辰跟現今時刻的對照
例如:看古裝劇常聽到「午時」問斬。
那麼,「午時」換成現在的時刻,是什麼時間呢?
首先我們可以觀察地支順序的第一位是「子」,
而「午」排第七位,
用一下國小數學算間隔數的方法,
用7 – 1 = 6,
照上述可以知道,每個時辰是2個小時,
用 6個間隔數 x 2個小時 = 12,
所得到的數字12,
代表的是從每日的「子時」按順序數過來,
要經過12小時才會到達「午時」。
所以,「午時」的現在時間就是「11:00 – 13:00」(24小時制),
因此只要背好地支順序,
搭配簡單的數學運算,
就能推敲每個「時辰」所代表的「時間」。
回到開頭我們提到八字的組成有年、月、日、時,分別由「天干 + 地支」組合而成。
也就是「年」會有屬於當年的天干和地支,
我們稱之為「年干 + 年支」;
用相同的邏輯可以推敲剩下的「月、日、時」,
也會有各自的「天干 + 地支」的組合。
依序稱之為「月干 + 月支」、
「日干 + 日支」、
「時干 + 時支」。
因此,中國古代的某個時刻,
當下的年、月、日、時,
就由上述的四組「天干 + 地支」所組成。
例如:
這邊文章的撰寫時間是2024年國曆6月2日晚上8點多,
查詢對應的年、月、日、時,
可以用甲辰年(民國113年) + 己巳月(民國113年的農曆四月) + 丁酉日(民國113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 庚戌時(民國113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六日晚上八點多)。
上述的時刻大家可以翻閱農民曆查詢,
或是利用網路查詢,這裡簡單附上一個網頁供大家快速找到時間所對應的「八字」。
而上述提到的年、月、日、時的「天干 + 地支」組合,又稱為「柱」。
所以我們可以將上述提到的時間,
講成「年柱」為甲辰;
「月柱」為己巳」;
「日柱」為丁酉;
「時柱」為庚戌。
故八字又可以稱為「四柱」,
或是合稱為「四柱八字」。
接著,帶大家來認識一下,「年柱」總共有多少個?
如同本文前面提到的年柱是由「天干 + 地支」的組合搭配而成。
這時候數學好的朋友,
會馬上想到天干有10個,
地支有12個,
所以任意搭配組合的方法數,
有12 x 10 = 120種,
馬上回答「年柱」有120個。
然而,
這個答案是錯誤的!
實際上「年柱」總有只有60個,
那麼,為什麼只有天干+地支,
任意搭配組合數(120種)的一半呢?
問題就出在天干和地支在這邊並不是「隨意搭配」,
而是有一套「規則」。
假設我們從甲(天干第一位)子年(地支第一位)開始數,
隔年的年柱就會變成「乙(甲的後一位)丑(子的後一位)年」,
再隔年就是「丙(乙的後一位)寅(丑的後一位)年」,
每隔一年,天干和地支就往後算一位。
那麼我們可以思考:
今年是民國113年,年柱是「甲辰」年,
那麼明年的年柱會變成什麼呢?
沒錯!就是「乙(甲的下一位)巳(辰的下一位)年」,
相信眼尖的你這時候又會發現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天干和地支的數目並不相同,
地支比天干多了2個。
因此,如果從「甲子年」開始,
往後推算到第十個時,會來到「癸酉年」,
接著,就是「年柱」變化最有趣的時候了,
下一年會變成「甲(重新回到天干第一位)戌(酉的下一位)年」,
持續下去,循環不已。
因此,
年柱的總數是天干(10個)和地支(12個)的最小公倍數也就是60。
如果覺得計算麻煩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參考下方圖表數數看。
序號 | 年柱 | 序號 | 年柱 |
1 | 甲子 | 31 | 甲午 |
2 | 乙丑 | 32 | 乙未 |
3 | 丙寅 | 33 | 丙申 |
4 | 丁卯 | 34 | 丁酉 |
5 | 戊辰 | 35 | 戊戌 |
6 | 己巳 | 36 | 己亥 |
7 | 庚午 | 37 | 庚子 |
8 | 辛未 | 38 | 辛丑 |
9 | 壬申 | 39 | 壬寅 |
10 | 癸酉 | 40 | 癸卯 |
11 | 甲戌 | 41 | 甲辰 |
12 | 乙亥 | 42 | 乙巳 |
13 | 丙子 | 43 | 丙午 |
14 | 丁丑 | 44 | 丁未 |
15 | 戊寅 | 45 | 戊申 |
16 | 己卯 | 46 | 己酉 |
17 | 庚辰 | 47 | 庚戌 |
18 | 辛巳 | 48 | 辛亥 |
19 | 壬午 | 49 | 壬子 |
20 | 癸未 | 50 | 癸丑 |
21 | 甲申 | 51 | 甲寅 |
22 | 乙酉 | 52 | 乙卯 |
23 | 丙戌 | 53 | 丙辰 |
24 | 丁亥 | 54 | 丁巳 |
25 | 戊子 | 55 | 戊午 |
26 | 己丑 | 56 | 己未 |
27 | 庚寅 | 57 | 庚申 |
28 | 辛卯 | 58 | 辛酉 |
29 | 壬辰 | 59 | 壬戌 |
30 | 癸巳 | 60 | 癸亥 |
大家可以從中發現一個規律:
天干的奇數位
(也就是第1、3、5、7、9位,依序為甲丙、戊、庚、壬),
只會跟地支的奇數位搭配
(1、3、5、7、9、11位,依序為子、寅、辰、午、申、戌);
而天干的偶數位
(2、4、6、8、10,依序為乙、丁、己、辛、癸),
也只會跟地支的偶數位
(2、4、6、8、10、12,依序為丑、卯、巳、未、酉、亥)搭配。
記得這個搭配順序之後,
當有人隨便提出一個「年柱」,
就能快速判斷該年柱是否存在!
舉例:
如果有人說他是甲丑年出生,
因為甲為天干第一位(奇數),
丑為地支第二位(偶數),
因此,並沒有「甲丑」這個年柱!
記得搭配上,一定是天干奇數搭配地支奇數;
天干偶數搭配地支偶數,
那就不會判斷錯誤了!
理解完「年柱」的組成和總數之後,
相信腦筋靈活的朋友,
應該會馬上聯想到年柱、月柱、日柱、時柱的搭配,
使用上述的規則計算,
應該就是60 x 60 x 60 x 60種組合吧?
但實際上所有八字的組成只有:
60 x 12 x 60 x 12 = 518400種組合,
究竟是有不同規則,
而導致月柱和時柱有所限制?
我們下一篇文章繼續來探討。
最後,
如果以台灣2350萬人口加上考慮男女性別,
按機率期望值計算,
全台灣只會有22.6個人跟你八字一樣,
因此要遇上相同八字和相同性別的人,
這也要非常有緣分才能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