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不到兩個月準備分科測驗,還來得及嗎?

故事的開頭

 

「老師,我有一個同學,最近也在找老師幫忙準備分科測驗……」

當我的學生這麼開口時,我大概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大概是個人申請面試後才意識到「不能把希望全壓在個人申請」的情況,

不管他是面試當下表現不理想,還是錄取名額太競爭,

結果就是:想上的科系不一定上的了,也不想將就其他選項,

眼看著面試完分科測驗只剩不到兩個月,只能硬著頭皮撐下去拚一次。

 

這種情況其實我見過很多次

 

每年這個時候,

都會有學生陷入一種「後知後覺」的考試模式,

他們不是不願意努力,而是直到面試完甚至是放榜那一刻才驚覺,

原來自己還有一條路可以走,卻可能已錯過了最充裕的準備期。

 

這次找上我的學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沒有抱怨,

只是透過聊天的方式,很誠懇地告訴我他的處境,

他的文字裡沒有悲觀,也沒有逃避,

而是一種「我知道時間很少,但我想努力看看」的決心。

 

先不說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多少挑戰,

至少這種態度,我非常欣賞。

 

但是剩下不到兩個月

 

所以他決定只拚化學與生物,

由於時間實在太短,我跟他溝通之後很快做出判斷:

 

這種狀況下,不可能準備太多考科,

最多建議只能挑兩科,

而他最後選擇了化學與生物。

 

(請參考各校系採計科目再做決定)

 

這兩科的共同特性

 

是「記憶 + 活用」,

不像數學需要大量的題感與演練,

也不如物理那般需要理解公式的背後邏輯,

只要有對的策略,背得勤,抓得準命題趨勢,

還是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建立出一套穩定的解題節奏,

讓自己的成績成長進步。

 

很快我們擬定了準備分科測驗的讀書方式:

 

基礎章節與知識題的部分,他自己先讀;

而那些概念較難、實驗題較複雜、

或是需要理解的章節,就留給我來講解;

整體課程安排以一週2~3次上課為主,

搭配他自己安排的自修計畫;

留下一整個月的時間,

專門用來寫模擬考、做歷屆試題、

練習填答案卡、養成應試節奏。

 

說穿了,這就是一場極限衝刺,

但至少們他願意跑、願意拚,

對於這樣的學生,我總是願意陪他們走到最後。

 

面試後才轉念,很多學生都晚了半拍,

像他這樣的例子,並不罕見。

 

甚至還有學生,到了個人申請放榜的那一天,

才赫然發現:原來根本沒有準備「Plan B」。

 

這時的選擇常常只剩兩個:

 

要嘛倉促地準備一場分科測驗;

要嘛直接去補習班報重考。

 

然而,從放榜到考試,時間往往只剩六、七週,

很多人早在年初就開始為分科鋪路,

而這些「轉換跑道」的學生,

起跑已晚、心理壓力更大,

如果沒有人協助安排學習步調,

很容易在「想讀、但不知從何讀起」的混亂中,

白白浪費寶貴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常在學測後繼續提醒學生:

即便你有信心靠繁星或是個人申請上榜,

也請至少留一手為分科預做準備。

 

因為一旦「放榜未中」的劇本上演,

你根本連失落的時間都沒有,

就得立刻進入下一場硬仗。

 

短時間準備兩科,要怎麼做才不會慌?

這邊我也整理出四點建議,

提供給現在正處於相同處境的學生與家長參考:

 

1. 選定目標科目,立刻捨棄多餘選擇

時間不夠,就不要想「每科都拚看看」,請直接選兩科左右,

而且最好是有勝算、有信心的科目,

不要硬挑自己最弱的科目來為難自己。

 

2. 章節分級:自讀簡單章節、老師講解困難章節

用「章節難度」作為學習分配的基準:

 

基礎觀念與純粹記憶型章節自己先讀,

難度高、容易出陷阱題的單元,

留給老師上課時處理,

這樣才能把每一次上課效益最大化。

 

3. 模擬考與歷屆試題要安排時間提早寫:

 

寫模擬考不是考前兩週才開始,

是要最少提早一個月就開始練習。

 

像是:練答題節奏,

熟悉選擇題邏輯,

以及縮短時間讓自己習慣在壓力下作答,

越早開始寫,你就越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弱點,

然後再針對重點去複習講義內容,

這都是提早寫模擬考和歷屆試題能夠獲得的好處。

4. 用週計畫取代日行程:

每天排細項,反而容易被日常瑣事打亂節奏,

當然高三畢業之後,會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可以完全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

這對於要準備分科測驗的同學而言,

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

 

我們可以試著改成「每週讀完哪些章節」、「週末要寫哪幾回模考」,

給自己一定的空間,但又有明確的期限。

 

當我們需要在考前才開始準備分科測驗,

往往不是為了補救,而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有動力想往更好的地方去。

其實,像這位學生這樣的狀況,我心中對他的評價,

並不是「可惜沒提早準備」,而是「幸好還來得及想清楚」,

為自己的未來勇敢作決定並且敢於承擔。

 

分科測驗不只是考學科知識

 

它更考驗一個人在壓力下的反應與決斷,

在別人鬆懈的時候選擇堅持,

在別人放棄的時候選擇繼續走,這些都是一種克服困難的能力。

 

這份能力,也許不會馬上換來耀眼的分數,

但它終將成為你日後遇到困境時,能夠「轉身再起」的底氣。

 

所以,我會陪最後才找上我的學生們走完最後這兩個月,

我知道,這段備考旅程可能會很疲憊、很艱難、有很多時候想放棄,

但我們都知道,一旦他們熬過了這段時間,絕對會比過去的自己更加強大。

 

畢竟,有些事情,晚做總比沒做來得好;

而願意面對現實的人,永遠不會太晚,

人生還很長,只要對自己抱持信心,

勇於挑戰和持續前行,

總會有個我們能夠發揮專長的所在。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