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行性目標
問學生一個問題
在帶每一屆的高三生時,我都會先問他們幾個問題:
「你有想考什麼校系嗎?」
「沒有的話,那你對什麼比較有興趣?」
「那你知道關於你有興趣和適合的方向,有這些科系可以參考嗎?」
「你知道這些校系的歷屆錄取分數嗎?」
問這些問題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當我們可以知道學生心中是有目標,自然可以想辦法驅動他們的動力,
幫助他們朝達成目標的方向前進。
而有了目標不代表準備考試就能一帆風順,有時候反而是一種阻力,
特別是在每次模擬考成績出來後,學生看到自己各科的成績,
發現離自己的目標還有很大段距離時,這時候部分同學可能會自暴自棄,
認為剩下的時間不多,很難讓自己的成績達到錄取門檻。
沒錯!當你出現這種想法的時候,
確實讓自己清楚離夢想校系有了多少差距,但是這也有好處,
因為認清自己的現況,反倒不會太過樂觀預估自己成績,
這個時候反而可以理性思考,如果還是想要考上特定校系,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如果把考上XX系當作是大目標,一口氣就要完成,
當然會給人一種很困難的感覺,
這時候若能將大目標分解成幾個具體的小目標會更加實際。
像是舉個最簡單的方法:假設個人申請時,
該校系要求自然和數學要前標,
那我們就可以觀察最近一次模擬考的成績,這兩個學科是什麼標第。
假設目前自然科在均標,數學還差一級分才能達到均標。
我們可以設定下次模擬考時,自然的成績要高於均標一級分,數學至少要達到均標。
以上是從大目標轉成中目標,那麼如何從中目標在轉換成小目標呢?
以自然科為例,我們可以觀察這次模擬考的原始成績,
並計算與比均標高一級分的成績大約差多少,
假設差了10分,那就要思考,在這些題目中,有多少是自己有機會答對或至少能獲得部分分數的?
以及是否可以在下一次模擬考之前,將這次還不會的題目內容,複習到能夠拿分的程度?
如果進一步將小目標拆解成迷你目標,最簡單的做法是:
假設這次有5題你會的題目寫錯,那麼下次模擬考,我們能否將這類錯題減少到3題以內?
同時完全不會的題目,能不能試著用考試技巧拿到部分分數,
該拿的分數多拿一點,拿不到的分數盡量少扣,
如此一來,我們就會一步步接近預先設定的目標。
因此,看著大目標我們容易迷惘,
但是如果能夠將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甚至是迷你目標,
接著一個一個去完成,等到完成率達到一定比例,
就相當於我們已經抵達當初設定的目的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