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書的時候,在跟同學講解台灣常見的三種岩石形成原因,

其中一種是沉積岩,而常見的沉積岩依照顆粒大到小又分為三類:

礫岩、砂岩、頁岩,通常課本或是講議會附上各種岩石的圖片,方便同學「想像」。

 

為了讓同學更有臨場感,我形容了不同岩石的觸感。

 

比如:

礫岩的顆粒最大、最粗糙;當講到頁岩時,

我摸著課本上的圖片,說明頁岩的觸感相對光滑平整。

這時,同學忽然講話了。

 

「老師,你在講幹話,你摸的是紙耶!」

 

「我當然知道我摸的是紙,

我想要形容的是沉積岩中,

頁岩是相對光滑的,

因為提到觸感,所以手自然而然作勢摸一下,

並不是直接摸課本上的圖片,就能知道頁岩的觸感。」

 

通常在家教課程中,很難讓同學親自進行實驗,

因此我會透過描述實驗過程的細節,

幫助他們「想像」操作的每個步驟,

相信大家在學習時,如果沒親身做過實驗,

都是依靠課本文字在腦海中進行想像。

 

現在網路上有許多實驗影片,

我會視情況在課程中播放,

讓同學即便無法親身參與,

也能親眼看到實驗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像是可以親眼看到真的會發生沉澱、

或是產生氣體、抑或是顏色發生變化……等,

現在我教學時習慣使用平板,

並購買了幾款化學和天文相關的app。

 

這些app能幫助學生理解天體運行軌道或化學反應的過程,

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不再只依賴「想像」。

 

當然,想像學習有其存在的必要,

像是學習歷史或地理時,

我們不太可能去探訪每個課本所提到的國家,

更不可能回到過去,但我們可以透過想像,

將課本所描述的內容具象化在腦海之中,來幫助學習。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