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手感養成
對於準備學測的考生來說,
我認為數學每天都必須安排時間來練習,
原因很簡單,許多同學寫數學題目時,
都很依賴讀完題目之後的「靈感」。
但是這種靈感並不會憑空出現,
而是在熟悉基本觀念的前提下,
維持固定頻率的題目練習,讓自己經常處於思考狀態。
常常有同學會問我,要寫多難的題目比較好?
這個答案其實因人而異,但如果每題都解不出來,
必須依賴詳解,那麼這樣練習效果就不佳。
所以基本上複習會的題目的比例可以抓個60~80%,
然後相對挑戰的題目可以抓個20~30%,
如果還心有餘力,可以抓個10%來挑戰超級難的題目。
練習不同程度的題目,
我們要讓自己本來就會的能夠全部答對,
然後較為進階的題目,即使算不出最後答案,
我們也要盡量思考和列出算式,
這樣有助於應對考試中的難題,並做好心理準備。
若是超級難的題目,比較偏向於訓練思維,
這類題目可以不設時間限制,讓自己慢慢釐清思路。
真要說的話我認為平常在學習時,
在比較空閒的時間可以讓自己試著去寫一下難題,
然後不設定一定要算出來的截止期限,
也不要太快去翻詳解,目的就是要強迫自己「思考」。
假設一道題目中你能想到的觀念,
已經嘗試過十種切入方式,但仍不得其門而入,
肯定對於這一題怎麼解題非常好奇,
經過了一整天的思考,如果還是解不出來,
再看詳解輔助,
這樣的學習效果會比邊看詳解邊練習題目來得更好。
詳解如果提供的解題方式太過夢幻,
有些題目超吃技巧,
可能要畫出一般人想不出的輔助線,
或是利用很少人會的公式來解題,
如果是這類型的難題,倒是可以放寬心,
大考一定不太會出現;
相反地,詳解使用的方式如果跟你的思路和觀念使用雷同,
這時候就要去想,為什麼解答能夠計算出來,
但是我算不出來?
我和解答之間差了多少步驟?
經常看到學生練習時,問題並不是不會列式,
而是列完式子後,覺得過於複雜,不知道如何解決,
但其實處理算式的方法其實國中、國小就已經學過,
又或是學生常常只差一步驟就能計算出來,
卻以為自己無法寫出答案而放棄,這就非常令人惋惜。
所以天天練習數學,維持算題目的手感和靈感,
以及運算的速度和準確性非常重要,
當然也不會過份要求同學每天都要算大量的題目,
我認為身心狀態好就多算一點,
特別是進入心流時,不要浪費學習的黃金時間;
身心狀況不佳,就算個幾題維持手感,
但如果你每天都狀況不佳,
就要思考讓自己無法專注於學習的原因是什麼?
當然這又是可以再多寫幾篇文章來探討的內容了。